找到相关内容846篇,用时1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黄庭坚诗禅交融的生命实践--论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之影响

    兼精义,还成到岸桴。(〈次韵杨明叔四首(之二)〉)  黄庭坚作此诗大量运用禅语,强调“修心养性”的重要,要能作自己“心”的主人,而不被外在环境所转,否则将被外物主宰而不能为大丈夫之事。诗中“无一”是禅语,六祖慧能曾作偈云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,何处惹尘埃。” 诗中“喜与嗔”亦是禅语,龙树偈云:“于法心不澄,无嗔亦无喜。”(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一)诗中“心随物”亦是禅语,二十二祖偈云:“心...

    谢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2473438.html
  • 石头希迁大师参同契心要论

    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,何处惹尘埃)虽如塔尖,但其顿悟仍由塔基所负,其礼五祖之后,地位最低,每天以腰石舂米,五祖叹曰:“求道之人为法忘躯,当如是乎!”在当时弟子中,六祖与秀上座自然形成鲜明对比,正说明真...十六年,罗浮受具戒,是年归就山。”可见历来祖师为参破生死,何有杂用心处。故虽本来是佛,还靠修证参究,如人说食,终不能饱。   大师于吉州青原山静居寺拜见行思后,即得心印,思曰:“众角虽多,一麟足矣!...

    曾琦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3778600.html
  •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——济群法师

    得,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”《金刚经》曰:“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而六祖的悟道偈则曰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,何处惹尘埃?”这都充分体现了般若性...烦恼而得到内心解脱,但由于前生惑业所感的果报身还在,从身体而来的痛苦还未能解除,所以即使是阿罗汉,饥寒老病的身苦还是一样有的。二是无余依涅槃,即无学舍身而入无量的法性,不再有我、自他的拘碍,究竟解脱了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4778880.html
  • 慈航大师《禅宗胜义》导读

    人人可以成佛。   (三)顿悟成佛   慈航大师在文章中反复讲了这就把成佛平民化了。禅宗顿悟成佛的问   题,称慧能为“顿祖”,特别引用了慧能的偈语: 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,何处...;对一切善恶都无思量,口无所辩,逆来顺受,顺其自然。总之,无论世间什么事情,心里都不记挂,内无一,外无所求。   这样,慧能所谓顿悟成佛,就是顿除妄念,悟“无所得”。无所得,心就净了。净心,就是不...

    高令印 刘梓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4079622.html
  • 密教纲要 二

    终教之分齐也。慧能之所见处。则以本来无一毕竟空之理为极致。故同于华严之顿教。然尚未达圆理。又遮断文字。故不谈声字即实相之真理。是以南北宗禅。皆三乘教之分齐也。盖印度之显教。无一乘者。唯三乘教而已。...话头虽高尚幽妙。而其归结故在于了无一之空理。即智度论之说真谛中。无佛无众生也。且其高处亦谈无尽。而一相之无尽。非帝网重重之无尽也。若承阳大师所承太白如净禅师之禅。圆顿一乘最顶之禅也。过天台华严者也。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3680098.html
  • 佛教对推进生态文明的意义

    高学历白领阶层,会对东方古老的禅宗如此热衷、如此沉醉。其中,固然有对禅宗玄妙机锋的激赏,或对“本来无一,何处惹尘埃”之禅意的陶醉,或对禅境的恬淡和与世无争之向往。但笔者以为,一贯高调叠显“人本主义”...上,难以超脱解困。   由此仅出于所谓为当下人们的贪婪和无知得以满足的“谋福利”之功利主义驱动,导致二十世纪全球化量高速增长。资源消耗严重超前,并还在继续高举着“发展主义”的大纛,使人类本身的无知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5284629.html
  •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

    听听,看看有没有人在说自己的坏话,眼睛也喜欢看好的,这点对修行不利。 ★父母生下来时懵懵懂懂,长大以后即惹尘埃,即有我相,有我相就有烦恼。本来无一,何处惹尘埃? ★与信众接应,要说佛法,他如向你说...感化人。 ★自己本来的面目,要靠自己悟出来的。听,乃属于六尘外面的境界。修行是修什么?是要修衣、食、住的淡化,去贪、嗔、痴,不讲究衣、食、住的舒适,不要和世俗人一样,否则就变成了政治法门。苦行是要我们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04984894.html
  • 弘扬“人间佛教”的精义 提升青年学子之精神品质

    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,何处惹尘埃。   一位在大学中文系任教三十余年的退休老教授写道:在历史名人陵墓(或灵塔)前祭奠并诵读其诗词或偈语,这又是江右思想文化中心举设已久的一种文化教学活动。……我们在...散,变化之客形尔。”(《正蒙·太和篇》)在佛教哲学中,空是本体,色是客形;空为体,色为用。相比之下,气即空,为体;即色,为用。色与空本来无异,空是色的规定和依据,色是空的显现与运用。真空状态就是妙有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5085647.html
  • 解打鼓

    成为智的,已、有一步之误。问狗子有无佛性,则错过了。“本来无一”、“说似一即不中”,是亦一场嬷罗。如此出于言语之上,不仅已堕于分别,反有使学者愈迷其途之嫌。是故孔子谓余等曰:“予欲无言。”然明眼之士...然若使住于分别智之下,则破钟无声,本来面目,全不可认矣。 (十七)死尸解剖 分别智之为,如解剖死尸,枯其生命之本源,夺其生命之全体而自人冷灰堆里,故虽能知吾人已死之过去之几分,而尚活之现在与...

    铃木大拙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411886612.html
  • 《六祖坛经》文献考察之浅探

    :此夏文重译本之‘佛法”,实为‘佛性”之意,因此,夏译《坛经》此句的偈文与敦煌本完全一致。与这两个版本‘佛性常清净,’的经典性表述相反,兴圣寺以下诸本都秉承色彩鲜明脍炙人口的“本来无一”来表述。此外...“顿悟”说的理论基础–以“众生本来是佛”为中心=A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Doctrine of Sudden Enlightenment / 杨惠南=杨惠男=Yang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7111287814.html